下载后可任意编辑8、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备课人:张保臻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哲理。2. 依据标题解读课文内容的学法指导。3. 比方说理的学习。注音: bī xiá( ) qí qū ( ) xióng jiàn ( )hào dàng( ) (逼狭) (崎岖) (雄健) (浩荡)关于作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 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 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 年 4 月 28 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 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 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方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方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指的是民族精神,联系文中“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文章二、三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二段与第三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第二段说到的两种境界:一是宽阔的境界,一泻千里;一是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说到的两种:一是坦荡的平原,一是崎岖的险路。前者重点是逼狭的境界,后者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动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4、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美趣"? 作者所说的"趣味"正是承接上文所说的人类历史生活中所遇到的崎岖险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定会更加感到一份宝贵的欢乐和幸福。这种欢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文章中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它是一种幸福,一种欢乐。合作学习:1、你从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