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语文课的基本标准——“三维一体”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级教师黄亢美1953年5月,在前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的指导下,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在师大女附中用了四课时教学《红领巾》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和流程为介绍教材来源,讲述故事梗概;教师范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讲授写作技巧,归纳文体特点。此后,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便模仿《红领巾》一课的教法,以教师的“提问”、“谈话”为主要手段对课文进行“内容讲解和文学分析”,并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时称“红领巾教学法”,是否符合此“法”几乎变成了评价一节语文课的唯一标准。此后的语文教学虽然一直左摆右摇,起伏不定,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10年的“文化大革命”,教材“左”气十足,和语文的“双基训练”基本不沾边,评价的标准惟看其“革命性”和“思想性”,但是,这些极端化的评价标准因政治气候的时过境迁而很快淡退,几乎没有人认为这些极左的评课标准是应该持之以恒的。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们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时期、整体改革时期,课程改革时期等。但是,多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是一直难以摆脱“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特别是阅读教学,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分析人物、归纳中心等当作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把“阅读教学”等同于“阅读”,对文本进行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用大白话串讲白话文,语文课相当程度地上成了内容分析课。根据这一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高耗低效的状况,90年代初期,语文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应该说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正对时弊的,在全国反响极大,一时言必说“训练”,不管是训练的理论研究还是训练的方法探讨,都有了很好的推进。其间,个别地方或少数教师提出了“语文课就是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持这一说法的教师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提出来的,他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其他,但又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口号”,因为这一口号的提出容易导致单一化的“语言训练”,对人文教育会有所忽视和弱化。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一时间“人文性”又成了最强音,一些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颇,似乎评课标准的关键词就定格在“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上,其他的“双基训练”等都是次要的了。一次在某省市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展示课上,一教师上完课进行反思性“说课”时说道:我在这节课中尽量淡化“双基”和“训练”,最主要的是要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听到这样的言说,真使人惊讶,似乎过去语文效率不高皆因双基训练惹的祸,某些“专家”在讲学中亦有“言必称希腊”之嫌,对中国的“双基”和“训练”有意无意的含挞罚之意,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向似乎正向另一个极端愈走愈远。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先生撰文发出了《语文课又怎么了》的感叹,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亦撰文指出:“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是不是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呢?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在其《教育的理念与信念》一书中强调指出:“当然不是。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西方格言‘空袋不能直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知识是我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其实这又是一个多么浅明的道理,当语文课不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的时候,语文课还成其为语文课吗?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处理好革新与传承的关系。优良传统的教学有了新理念的春风化雨才能老树新芽,枝叶青葱;新的理念和教法扎根于优良传统的土壤里才会花开不败,馨香久溢。摒弃旧的陋习,继承优良传统,大胆创造革新,勇于开拓进取,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因此,语文课始终应当夯实“双基”,固本培元,这应是不变的方向!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或是否淡化的问题,应该“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