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百家争鸣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当时的影响促进当时文化事业的繁荣,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策略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产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古印度诞生了“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诞生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中东地区诞生了《旧约全书》;中国诞生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具有“元典”意义的文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约前565年-前485年前551年-前479年约前571?-前471?春秋(前770-前476)前469年-前399年约前468年?-前376年?前427年-前347年前384年-前322年前372年-前289年前369年-前286年前313年-前238年前259年-前210年前281?-前233年战国(前475-前221)前6年/4年-约29年/30年德国《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公元前600-公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时代。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苏格拉底墨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荀子秦始皇嬴政韩非耶稣诸子百家的思想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墨家墨子战国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法家韩非战国兵家孙膑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养浩然之气“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道”;辨证法;“无为而治”“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提倡“仁”和“礼”,为政以德,教育观1.诸子往往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儒法相互影响法家强调“法”的特点,同时兼用儒家“礼”、“义”。《管子·牧民》有“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