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首先,我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心理健康学科的老师们,我一直认为能够上心理健康课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我很敬佩你们,我们先把鼓励的掌声送给自己好吗?说到鼓励的掌声,学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的成就感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或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或发现学生的一点小小的变化,而那些小小的变化能让我们兴奋很久,这就是我们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成就感,是这个职业带给我们快乐,鼓励我们继续向这个道路迈进的理由。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谈一谈你眼中的心理健康课。有很多人问我:学校心理健康课能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心理健康课的三项功能,也就是它在学校发挥的作用,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所谓“发展性功能”,是指心理健康课可以促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今后全面、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谓“预防性功能”,是指根据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一特点,而提供的“防患于未然”的辅导,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身心都发生剧变的青春期,并能坚强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考验,避免他们由于无知或脆弱而产生不必要的失误或心理疾患,甚至出现危机或悲剧;所谓“补救性功能”,则是针对学生已经产生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而提供的具体的心理援助,它重点在于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显而易见,前两种功能是老师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规律而主动施加的影响,解决的是青少年群体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带有鲜明的积极色彩;而后一种功能则是比较被动的,带有补救性的,它解决的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个案问题,也就是个性问题。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问题没解决好,个性问题(个案)就会层出不穷,这正是很多学校的学生工作难以应付的一大根源。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我们都知道,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的心理品质形成和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得到科学的、较为系统而指向明确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小而言之,将非常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使其受益终身;大而言之,则将大大提高中华民族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这样一项重要的任务,当然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活动课来承担。所以说我们做的工作都是很伟大的工作!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把伟大的掌声送给自己(掌声),我们学校代课的心理健康老师,不管是兼职老师也好,专职老师也好,在平时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会问我:“心理健康课到底怎么上?教材那么简单,10分钟就上完了,到底怎么用?还有老师干脆告诉我不会上心理健康课。”了解了老师们的心声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一、首先,心理健康活动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正确的理念。咱们区属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将来的趋势是,班主任会成为心理健康课的主力军,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设计活动时首先碰到的难关——如何把握理念的问题。理念是教师设计心理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侧重于教师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说,理念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灵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理念上,心理健康活动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巧。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有素的技巧、制作精致的课件,都只是理念的一个载体,当然它们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说,理念发生了偏误,那么再生动的活动形式再老到的课堂技巧、再炫目的多媒体课件,就都失去了它原有的迷人光彩。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形式特别活跃、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堂,但课下给人的感觉是“迷惑、茫然”,或者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不知道一节课中八九个环节是为了什么?我们只看到是活动的堆积。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只注重了活动的形式而忽略甚至是失却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