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救友》教学设计重庆市渝北区渝开学校张霞预期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皆、迸”。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3、锻炼搜集、整理、分享资料的能力。4、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5、从形式、内容、情感多方面感受古文的魅力和古今表达的异同,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6、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应变的品质,懂得玩耍中也应注意安全。重点预设: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能用现代的语言复述全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应变的品质。难点预设:从形式、内容、情感多方面感受古文的魅力和古今表达的异同,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分小组搜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人物生平、重要贡献、人物小故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忆教材,寻古香1、学生回顾背诵一年级上册学到的教材中的第一首古诗《悯农》,说说古诗给自己留下了哪些印象。(句式整齐、押韵、对偶……)2、学生回顾背诵五年级下册学到的教材里的第一首词《西江月》,说说词又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分上下两阕、句子有长有短、有词牌名……)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教材中的第一篇古文。教师简介文章来源:这篇古文节选自《宋史》第三百三十六卷列传第九十五。这一卷是讲的传奇人物司马光的生平,全文6800余字。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开头当中的很小一部分。二、观画面,感古文课件对比展示乾隆年间《宋史》的影印本照片和课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古文给自己的初步感受有哪些?(繁体、竖版、从右至左、无标点……)如学生对以上特征质疑,老师可视情况适当解释。三、诵课题,知人物引入语:刚才,我们感受了古文的形式,接下来,我们还要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学习古文。学生齐读课题:司马光救人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主人公司马光?(抽选2-3个小组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四、读课文,晓大意1、听录音,找准每个字的读音,并注意句中的停顿。2、课件提示句中的停顿,学生练读。3、回顾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句意。读教材上的注释及课件补充注释。学生借助注释,翻译古文。4、老师指导学习“与群儿戏于庭”状语后置句,结合学生以前学到过的类似句子,让学生体会古今表达语序的差异。五、理脉络,抓重点1、让学生回忆现代写事的文章的六要素。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找出“铺垫、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对应的句子。2、让学生想一想,每个部分应分别读出怎样的感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3、按照学习规律,找出重点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精读。六、细咬文,慢嚼字1、这句话分写了“众”和“光”的表现,这是很明显的什么写法?(对比)2、讨论:把“弃”理解成“抛弃”,对吗?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情景感悟、从文章写作方法等角度分析,弄明白:这个“弃”不是“抛弃”,而是“放弃”,是他们放弃了用自己的能力去救伙伴。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是在危机之中,慌乱了。这个“弃”写出了群儿的慌乱,反衬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慌乱时会有哪些表现。为改写积累素材。3、正确理解“去”。结合图片理解,“去”不是逃跑的意思,而是他们跑去求助。他们要去求助他人才能救朋友,正好反衬出司马光靠自己的能力救友的聪明。4、抓住“持”“击”两个动词深入体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自己是司马光会怎样持石、怎样击瓮。从体验中引导学生发现:做决定,选石头,选择砸缸的位置、方向、力度,司马光都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他真是太聪明了!5、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体验,把司马光救人的过程改写成具体生动的现代文。(分小组合作,可以参考老师课件提示的句式,也可以自创。)回报交流、点评。6、把原文和改写后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各自的特点。(现代文: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文言文:言简意赅,想象空间丰富。)七、悟人情、明事理学生思考:1、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赞扬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灵活应变的品质。)2、从文中你能明白哪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