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分析学校:城关区东站学校教师:姚旭蓉时间:二00八年六月《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分析【背景理念】新课程赋予教师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更要培养孩子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等量代换》一课的公开课教学中,我力求为孩子们提供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想问、辩自己所惑、争自己所争,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争辩中得到提升,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教材简析】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片段】课的开始,我结合课件演示给学生介绍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紧接着我引出主题: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学习。在教学例2时,我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先让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生1:两边一样。师:能说得更完整吗?生2:说明两边的物体同样重。生3:就像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如果两个人一样重跷跷板就保持平衡,不然,重的同学就把轻的同学跷起来了……通过交流,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了天平的原理。我适时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才能知道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假设每个苹果的重量相等)?生1: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生2: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充分交流,利用天平原理解决了1个西瓜等于几个苹果的问题及鸡、鸭比重的问题,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他们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及类比推理能力。在掌握了一些等量代换的思想和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刚才大家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那么多有关等量代换的问题,你们能完成下面这个任务吗?有信心解决吗?生(信心十足):有!题目: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师:仔细观察,想想6棵大白菜到底能换多少根胡萝卜?学生们鸦雀无声,有的眨着眼睛在思考,有的迅速拿笔计算,有的用手比比画画,有的同桌两人在悄悄商量着……生1:老师,我想:3棵大白菜换9个大萝卜,那6棵大白菜就能换18个大萝卜。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18个大萝卜又能换54根胡萝卜……(说完他很自信的坐下去,同学们似懂非懂。)生2:老师,我是想:要解决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必须先知道1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9÷3=3(个)6÷2=3(个)3×3=9(根)。那么,6棵大白菜能换54根胡萝卜。……还有几位学生是用假设的方法,甚至有几名学生知道结果却说不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没几个人用算式跟算式之间的等量关系去考虑,显然今天学习的等量代换的方法学生似乎并没有熟练掌握(我有些着急)。看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