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张慧玲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它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抽象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和高一必修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初中对金属是一种近乎静态的描述,而高中的学习则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还原性,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一的学生大多喜欢做实验,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学习方式: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2)了解氧化铝的高熔点及其对金属的保护作用。(3)初步尝试用实验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4)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研究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完成钠、铝与氧气的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⑵以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源、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通过比较、归纳、演绎,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贯彻新教材“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⑵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3)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难点:对铝与氧气的现象的观察、分析。五、教具仪器药品小刀、镊子、三脚架、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玻璃片、火柴、滤纸、钠单质、铝箔1六、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科技前沿】“神九”冲天“蛟龙”入海金属新材料显身手【设问】金属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吗?【追问】你都知道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过渡】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探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板书】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设问】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中,金属都充当了….?非金属充当了….?【过渡】按照金属是否有可变化合价可将其分成两类。按照非金属氧化性强弱将其分为强氧化剂和弱氧化剂。【知识回顾】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纯氧中燃烧。【过渡】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单质铝的性质【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总结】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铝表面产生了氧化膜【小试牛刀】动手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板书】4Al+3O2=2Al2O3【科学探究2】重新取用一块去除氧化膜的铝箔,重复上述实验【小结】去除氧化膜的铝表面又迅速生成了新的氧化膜【知识卡片】金属氧化膜【总结】正因为单质铝表面致密氧化膜的存在,才使得金属铝能够稳定存在不易被腐蚀。【大胆猜想】大家都知道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我们能否想办法让铝也在空气中燃烧?【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找到灵感【过渡】镁铝是如此活泼,排在他们前面的金属钠,你觉得它遇到氧气会怎样?想不想知道?【过渡】让我们进入单质钠的世界,探究倾听,观看,学生回答思考,回答倾听回顾初中里金属和氧气反应的知识。思考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表面有氧化膜学生动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