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大收获--阅读教学中挤进“小练笔”的实践做法安宁区万里小学许东辉元代的程端礼曾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煸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十分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中所包蕴的人文内涵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从读中学写,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这点上说,阅读教学无疑兼具了指导写作的任务。小学语文专家崔峦教授也曾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如果我们能用好教材中的课文,就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读写有机结合、文意均能兼得”的读写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挤进“小练笔”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一、佳段精彩处仿写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是名家的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教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美----文中写得最精彩的佳段,引导学生读懂美,学生陶醉在美中的时候,抓住时机“仿写”,这时学生习作兴趣浓厚,定能写出好的仿写片断。教学《匆匆》一课时,学生仿写时光的脚步一部分是这样写的:“于是——早读的时候,时间从朗朗书声中过去;上课的时候,时间从师生的讨论中过去;下课时,时间从欢声笑语中过去;放学时,时间从回家的脚步中过去;玩耍时,时间从篮球场上矫健的身影旁过去;天黑时,时间依然没停止它那匆匆的脚步,它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轻盈地从我枕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会时,我不得不承认时光又溜走了一日……”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训练学生练笔,如还可以进行“人物肖像”、“人物语言”、“文章开头和结尾”、“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多则一两百字,少则几十个字,有时就那么几句有条理的话,都不放过写的训练。形式多样灵活的仿写训练,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学生也在模仿中找到了自信,尝到了习作的甜头。二、情节简略处扩写一篇课文,由于写作的需要,有的情节写得比较简略。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些简单的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绝不能等闲视之,置之不理。老师理应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详尽、细致地描述具体情形,“扩写”这些简单的情节。例如:在教《赤1壁之战》一课时,这篇课文作者对黄盖给曹操写的一封信的内容叙写比较简略,我抓住这一情节,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对“这封信”的内容进行扩写,学生的写作兴趣浓厚,扩写效果很好。其中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曹丞相,您好!贵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贵军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军必败无疑。我作为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曾多次劝说周瑜放弃抵抗,归顺贵军。周瑜不但不听,反而罪加于我,连降三级,贬为马夫,我真是后悔不已。曹丞相,周瑜他这样做是自不量力,硬拿鸡蛋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说实话,我在这儿是一点儿也呆不下去了,我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于你。请你相信我,等着我,我一定会来的。后会有期。”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故事结尾处续写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未穷,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教师应抓住这样的结尾,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明白含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合理想象,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结尾。例如《穷人》的结尾,非常含蓄。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放手让学生续写。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举起马灯,快步走到床前,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看到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心中顿时踏实了一点。这时,渔夫脸上的严肃消失了,他转过头,温和地带着点激动地对桑娜说:“妻子,你做得对,做得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