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兰州市西固区兰化四校薛志方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高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答。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由于学生初步开始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并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古文阅读常识,通过学习来理解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对简单古文的阅读产生兴趣。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学生一看到文言文,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理解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会对学生认知文言文会起到更好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有其他相关文言文内容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3、学习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4、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机智。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流程示意:导入:出示一小段《战国策》中的文言对话。在学生略读基础上老师讲述故事。初读:学生借助注释读文解字,引导学习文中生字词,解决难点字的形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出示课题。屏幕出示故事: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1、简要讲述故事。学生先自己大概理解,然后在老师的讲述下理解故事内容。2、板书课题。[板书:10、杨氏之子]读题,解释课题,理解“之”的意思。[设计意图:通过文言故事导入,让学生一上课就能感受到文言文不但言简意赅,也有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二、熟读课文,读懂故事。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借助拼音及注释,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自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发现难点。]2、检查生字:梁诣乃惠禽曰相机指导认读及写法注意事项。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1)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找出难读的句子,一起分析难读的原因,相机指导理解语句,初步认知文言文的特点,能理解句子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孔指以示儿曰”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