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我们语文的这些事儿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改革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小语研修学习暨小语生本达标观课有感王娟娟新一轮课堂改革在强力推进着,不乏听到周围的老师困惑着:教了几十年的语文,突然上不了课了,要兼顾模式,又还想让学生好好读读写写,时间匆匆忙忙,好矛盾。有这样困惑的老师不在少数。参加完学校一轮“导师走在前生本课堂”展示活动,带着“三学小组”生本课堂的思考,我去参加了小语工作坊的研修学习,有幸聆听到了专家的讲座,回来后紧接着参加了一次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达标验收活动。在这些紧锣密鼓的活动与思考中,我有些肤浅的认识。一、语文要关注“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生本课堂改革的推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我们自己以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变,力求要通过一种模式改变我们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过去“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的教师主权课堂现状。“三学小组”课堂模式推行以后,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堂模式上,一节课上下来,总觉得差点什么总觉得我的语文课好像不美了,语言文字没推敲了。其实差的就是“我们语文该做的事儿”,如字词句段篇,如语言文字训练。课改无论怎样改,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得干我们语文学科该干的事。过份追求模式而忽视学科本身,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们一心想的该是怎样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写出一个大大的“语”字。语文的事儿,就是关注三个问题。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最近,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课堂改革后,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增强了,落实到写呢?小学四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还不会分段,一篇习作不是一段就是两段,如果你建议他分三段或四段来写,对不起,不会。这说到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徐琳老师在《白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过渡段,体会过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鹅的高傲,同时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文章的脉络就是“脊梁线”,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何愁不会分段,不会写作。望晓东老师执教的《蜜蜂》一课中,引导学生揣摩文中“大概、听说”等词句,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性。这些则是文章的“血肉”,需要引导学生玩味揣摩。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品词析句,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悟,就是在关注“怎样写”。彭老师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品赏人物动作描写,从品读到仿写,做到读写结合。这就是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看人家怎么写,想我怎么写。二、读依然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要以读为本。没有读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气的课堂。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有时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读无疑是种好方法。因为读可以避免过多的分析,读可以传达不同的读者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传达读者个性的感悟。以读为本与“三学小组”课堂模式并不冲突。1、预学中读对读通。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初中感知,读中思考,读有所获。2、互学中读懂读美。小组交流中可以互读互听,相互评价。展示点拔中更是可以展示朗读,评价中赛读,点拔后读,相互挑战读等多种方式。教师范读更是不可取代,这次活动中,冯德成老师执教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当学生读不好时老师范读,读出小柳树骄傲的语气,并让学生试着像老师一样读一读,这样的范读是最好的点拔。3、评学中读深读宽。以一篇带多篇,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引领学生涉入更丰富的阅读境界。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原先我们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继承发扬。朗读的指导是有层次性的,需要老师精心的预设,需要解读教材,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更是基于文本语言感悟的基础上的。否则,朗读只是重复机械,达不到读中理解、以读促悟的理想效果。三、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慎重,要科学。导学目标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生本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导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诫子书》教学中的两个活动设计:(1)猜----根据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猜一猜,哪两句是他甚为自得并书写悬挂的?为什么?(2)送---如果让你从中选几句送给某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