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2、能力目标: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学具准备: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设计思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进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育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猎取知识能力的培育。教学过程:一、游戏铺垫。凑十“对口令”游戏。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1、创设情境。师:小芳今日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慧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生:一共有14瓶牛奶。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生:讨论、汇报。(小组内同学沟通,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3)师小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一瓶一瓶地数;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9瓶接着数;还有的同学更聪慧,从右边拿1瓶放到左边箱子里,使左边箱子里凑成10瓶,10瓶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瓶,就是14瓶。这么多方法,你最喜爱哪一种方法?(策略建议: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2、探究算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师板书:9+5=14(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板书:9=5=14(4)动手操作试一试:9+3=7+9=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圈一圈,算一算。老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2、比比谁算得快。9+59+69+99+8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3、“小猫数鱼”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4、数学游戏。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1)师介绍兰溪公园。(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