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资料的积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了解“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记忆方法,了解大运河开凿的概况;通过阅读材料、资料对比,讨论“大运河开凿以及通航的影响”,并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如此,隋炀帝也如此;了解隋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课。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将要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非常自豪的时代。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而又极其重要的年代。本课主要叙述了隋的统一和隋开凿大运河两个重要内容。1教学重点:贯通南北的动脉--隋朝大运河教学难点:1.隋统一的条件。2.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归纳、反思三、学情分析通过上一个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个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简单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特别回顾了南北朝的历史线索,导入“隋的统一”。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当时长安、洛阳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但到扬州后,他大失所望,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不让他看。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这件事可不可信呢?为什么在隋代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隋代的历史,探寻问题的答案吧!自主预习一、隋的统一1.581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年号。他就是。2.年,隋灭,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二、贯通南北的动脉1.隋统一全国后,大大加强、、,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2.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和四段,连接了、黄河、、长江和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称2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的枢纽。新课讲授一、隋的统一本目强调四点: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的疆域、隋的富庶【说明】隋的建立、隋的统一主要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关于“隋的统一”: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难点,教师可提出问题“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然后请1-2名学生典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最后教师再把归纳整理出的结论通过大屏幕显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客观上: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向往统一。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主观上:隋文帝励精图治,陈后主统治腐败。关于“隋的疆域”:指导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