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说一演讲”6VIP免费

“三说一演讲”6_第1页
1/4
“三说一演讲”6_第2页
2/4
“三说一演讲”6_第3页
3/4
对“三说一演讲”活动的一点感悟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强小荣,从教二十多年,至今仍在教改的浪潮中颠簸,其实截止目前对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还不是很清楚。这两天有幸参与了区小学语文“三说一演讲”比赛活动,收获颇胜,感触颇多。今天有幸受领导之命参与点评,准确地说应该叫谈一点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说课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教师要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把几个方面,即“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教”说清楚,还要看老师的演讲技巧,这对教师的综合要求是相当高的。“三说一演讲”,对于听者来说,就是“三听一看”。作为评委教师,两天来我认真地听了二十几位老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读感悟,用心地看了大家知识树的绘制和演讲的风采,让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心境。收获了知识是因为听了几位老师对课标和教材深入细致研读后的独到诠释,如吴守娥、张克礼老师的阅读教学,翟晓燕老师的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王生平老师的作文教学,张晓芳老师的主题单元教学等等;收获了感动是因为有部分老师能把几千字的研析材料,熟练并激情荡漾地陈述给我们,如赵丽萍老师的熟练,刘志东老师、张左江老师的沉稳,邹丽老师、任继梅1老师的激情荡漾,张学珺老师、张瑞娟老师的入情入境等等;收获了心境是因为组织和领导、同仁们给予了我们这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我坚信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平台永远属于把握住机会的人。结果让自己满意当然很好,即使这次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只要自己参与了,努力了我们就很优秀。比如年轻的教师锤炼了自己,奋战了多年的教师展示了自己。其次,让我更深切地领悟了研说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效性。因为只有知道要教什么,怎样去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正确地引领和指导学生。转引说课老师引用的窦桂梅老师的那句话:“一个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有多深,就能带学生走多远。”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定会走岔路、走弯路,效率也一定高不了。另外,还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何等的高。就本次活动来说,需要教师既是一位统筹学家,又是一位管理学家,还要是一位演讲高手。研读中要统筹六年来每个学段,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教和学的知识点,重难点;运用中要顾及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研说中要把握演的技巧、讲的火候,调动听者的情愫,增添内心的沉淀。2鉴于个人角色的原因,我就不一一举例说了,好学的同仁们可以向各位参与者索要有价值的资料。作为一名一线的老教师,听完看过,除了心动,除了吸纳以外还有个人的几点思考:1.把握课标和教材,要在“研读”上下功夫。我们每个人捧起教材,都会看到同样的内容,但领悟和收获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抓住领悟最深的一处,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提到的感悟文本,个性化阅读。想别人没说全的,说别人没想到的。2.掌握演讲的技巧,要在“触动”上下功夫。“三说一演讲”,我个人认为就是把自己对课标和教材的领悟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即对课标和教材的研读是内容,演讲是表现形式,内容和形式要高度统一。所以“说”的时候观点要“新”、内容要“实”,切忌泛泛而谈。“演讲”要掌握技巧,即语调,语速,体态语等等都要适合研说教材这个特定场合,这样在抓住听众的心,触动听众的情的同时,还要耐人寻味。3.妙用知识树,要在“醒目“上下功夫。知识树的绘制,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把握,而且会有效提高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把知识树的绘制与课标、教材的研说活动结合在一起,目3的是让说者和听者都一目了然,所以要清晰明了。不要在乎树,而要在乎知识的结构体系。让树上的知识体系(教什么)与你的操作过程(怎样教)联系在一起,它才能枝繁叶茂。“内化”以后再通过演、说的形式清楚地表述出来,也就是俗话说的根深才能叶茂。因为时间关系,悟得有点肤浅,说得有点零散,但都是我真实的感受和领悟。精彩还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三说一演讲”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