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百色市平果县第七小学李福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设疑激思,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可使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归纳明理,从而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形成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正文:皮亚杰的发生认识原理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大模式,但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以电教导学,电教促学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对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合乎新课程理念,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下面就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一、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疑激思,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位日本教育家所说:“课堂教学首先是使每一位学生进入课堂之中”。可见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条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设计《商不变性质》一课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当学生还沉浸在猴王分桃的故事中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课堂一开始就使用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用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一段精彩的故事来引入课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运用电教多媒体模拟显化思维过程,降低抽象思维训练的坡度,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探究精神,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但面对抽象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就会显得吃力。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再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两个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显示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