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姐妹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民间盛传,苏轼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妹妹,名叫苏小妹,兄妹俩之间还发生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苏小妹的故事又究竟从何而来呢?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出生于公元1039年,比苏轼小三岁。说起苏轼苏辙兄弟,那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两个人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互相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这种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生在世,聚少离多。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途之后,也是天各一方。公元1074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做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这次想见面的愿望又落空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那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作《水调歌头》,又是苏轼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苏轼苏辙兄弟互相引为知己的一个经典故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准备缉拿苏轼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怎么做?是给当时还蒙在鼓里的兄长带个口信,好让他有所准备,还是严守机密,不动声色?在骨肉亲情与严刑峻法之间,苏辙将会做出怎样艰难的选择?而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又会是谁呢?北宋朝元祐更化时期的九年时间,苏轼苏辙兄弟共同经历了他们政治生涯的顶点。后来,随着政权更迭,新党重用,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苏辙同时被贬,他们也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谷底。其中,最受新党嫉恨的苏轼自然首当其冲,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而苏辙也在后来被贬到了广东雷州。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会受到影响吗?苏轼这一路上以及落脚之后的巨大开销会有人来帮忙解决吗?而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的最后一面,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林语堂对苏轼的研究:熙宁四年(一0七二)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在随后八九年内,他始终在杭州,青岛附近的密州以及江苏的苏州为官,无不政绩斐然。这一段期间,他作诗甚多,所写的歌很美,或感伤,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可是这样忧虑愤怒的诗歌触怒了权要,终于给他招惹了灾祸。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苏东坡的儿子已经十二岁,还有一个婴儿,才一岁,但是他弟弟则儿女很多。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苏东坡欣然接受弟弟的请求,与他们共度中秋后才走。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他写了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他们的老朋友,那位退隐的国家元老张方平,也和他们在一个城里住,大家常酒饭相聚。张方平饮酒甚豪,他的酒量是一百杯。据苏东坡自己说,他自己的酒量则小得多,但是他说他并不以自己酒量小而戒酒。欧阳修也是海量,但是张方平却胜过他,因为张方平开始喝酒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苏东坡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