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扣二回扣二考前必记的30个历史结论与规律总结[古代中国]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规律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即皇帝制。两个“方面”: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大“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三个“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三个“趋势”:分散相权,集中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形成文化专制。回扣二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和不断强化;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任免制取代世袭制。四大“制度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创新;中央行政机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军机处)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新;皇帝顾问机构(内阁制)变迁。五个“阶段”: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朝发展与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回扣二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规律(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性占主导地位。(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回扣二4.儒家思想的演变规律(1)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3)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回扣二5.对古代封建农业经济的总结(1)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转向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由粗放型走向了精耕细作。(2)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国有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补充形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3)“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仅满足于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4)农业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确立和稳固的经济基础,后者为前者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保障。回扣二6.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回扣二7.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各期发展不平衡。(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5)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回扣二8.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闭关锁国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又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