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2.才能目的: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情感目的:联络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2、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对那种一咏三叹的方式还经历犹新。今天,我们要共同来学习一篇散文方式的《黄河颂》,也是一篇民族精神颂。这确实是李大钊先生的《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老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初读积累1.掌握以下字的读音逼狭(xiá)崎岖(qíqū)阻抑(yì)2.解释以下生词(1)逼狭:狭窄。(2)崎岖:描述山路不平。(3)阻抑:阻挠、抑制。(4)回环曲折:曲折围绕。(5)亦复如是:也是如此。(三)再读探究1.标题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②国运:处境困难。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②国民:一往无前,在困难境地中前进。2.语言与写法(1)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写法?比喻说理。长江黄河过沙漠、山峡→国民在困难境地情况里的精神等等。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②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点,固是高欢乐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地,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③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④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⑤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向前开展。⑥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困难国运。⑦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困难斗争。这些比喻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2)语言品读a.走到崎岖的境地,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地,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b.目前的困难境地,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整体与部分(1)再从标题看“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络?两组词的位置可否互换?不能互换,它们有因果关系:困难的国运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骑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困难的国运,唯有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雄健的精神”,也确实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①冲破一切困难险阻,勇往直前。②奋斗中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3)怎么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兴趣”、“人生最有兴趣的事”中的“兴趣”?这种种兴趣,都是经历困难险阻以后的兴趣,是一种欢乐,一种幸福,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确实是本文中的“兴趣”。(4)本文结尾说:“要知在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兴趣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中华民族开展到20世纪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观。适逢其会,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千载不遇的好时机。具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为了建造繁荣兴盛的新中国,就会满怀豪情,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兴趣”。(四)品味朗读(五)比喻说理练习(六)归纳小结同学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精神应该像祖国的大江大河,即便遇到沙漠、山峡,一样表现出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困难境地,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李大钊先生的语言早已实现。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总能涌现出一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