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认识误区影响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理论和行动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有四种认识上的误区急需引起重视。一、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急于求成,大哄大嗡大跃进,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培养生长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赋予其新时期新的内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还包括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农村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革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短期的运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拥有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力量,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使我们习惯于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模式化处理,造成工作的浮夸和花架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工作,具体到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尽管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但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第1页共5页设与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就不能按一个模式和思路来搞。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台阶的问题。西部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最基本的建设进行。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农村发展的不同前途和不同的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是涉及面非常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大包大揽搞运动都是有害的。一定要从各地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具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防止个别地区、个别人把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良心工程,变成新的强迫命令的“运动”、新的名实不符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处理好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建设目标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所有的实践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更要认真考虑各地财政承受力、群众参与能力等实际情况。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强调搞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标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新农村建设中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三、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力度。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仅应该涉及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体、医疗、商贸、住房等硬件条件的改善、整治和建设,而应该同时覆盖软件系统的建设,村干部与村民的培训、村规民约的制订、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建立、社区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等。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毕竟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我们要吸取过去的大包大揽搞运动的教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不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