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客家人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无此内容。那么,客家人清明节吃些什么呢?下面,范文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客家人清明节食俗艾粄的介绍: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清明粄有“艾粄”、“鸡屎藤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客家人的习俗是祭祀、踏青,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清明粄。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与清明粄类似。“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青团子”的制作方法,跟“鸡屎藤粄”相似。艾粄的制作方法以制作80个艾粄为例,肉馅、糖馅各40个。一、材料�主料:艾草1250克,糯米粉1500克,粘米粉1000克,碱水50克,生油适量。肉馅:猪肉1500克(前腿肉为佳),冬菇20个,冬笋1条,盐、淀粉、五香粉、蚝油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适量。糖馅:花生150克、白芝麻50克,椰蓉100克,白糖100克。二、做法�:和面步骤:1、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适量油。2、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3、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团。肉馅步骤:1、猪肉剁烂,加盐、淀粉、五香粉、蚝油搅匀。2、冬菇放热水内浸发,去蒂剁粒。3、冬笋剥壳,切厚片,放清水内浸泡,中间换几次水,然后放锅内加水煲开,再过清水去涩味,剁成粒状。4、把冬菇粒、冬笋粒放肉馅里搅匀。糖馅步骤:1、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2、白芝麻炒香。3、椰蓉烘香。4、混合加白糖搅匀。三、成型步骤:1、将面团分成小剂,分别包入肉馅和糖馅(形状自定)。2、蒸碟内铺上纱布,把艾粄放上去。3、锅内放水烧开,放入艾粄,蒸15分钟左右。4、然后用油在外面涂一层即成。客家人清明节扫募的习俗介绍:2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