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留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特别有好处的。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特别生动。一开场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表达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不明白而咨询,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中有数,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决果断。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如今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辞”,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辞,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所以照办。”并咨询“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答复,沉重的反咨询,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预料,充分表达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概。第三句话,周瑜咨询:“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答复是对周瑜的坚决否认:“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定误了大事。”这个答复,切中要害地说明他通晓军事。接着周瑜咨询:“先生估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答复:“只要三天。”一个“只”字,语气特别确信,充满了决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能,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势力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答复:“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处。”这一答复,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随着对话的接着,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入。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预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峻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忧。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打算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峻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慎重,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咨询,去了就明白。”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因而他吃惊地说:“假如曹兵出来,如何办?”诸葛亮笑着说:“雾如此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自若,镇定自假设。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能,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总之,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比照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恢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大将风度。其次,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如第三自然段,鲁肃说:“十万枝箭三天如何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这一自然段末尾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和鲁肃报答周瑜的情节。又如第五自然段,周瑜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如何办!”有了这句话,就推进故事向高潮开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以周瑜叹服诸葛亮的话作结,回应开头,使文章构造显得十分严谨。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