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化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同时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化林中看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二、学习第2小节(“岭”)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考虑: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顺)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明白“岭”温顺的呢?(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理解“飞奔”“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特别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2)学生读写“温顺”的句子。联络详细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化体会“岭”的特点。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么样才能把“岭”多和温顺的特点读出来呢?出示幻灯片:“这里的岭确实特别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但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势特别多,各不一样。师:怎么样才能把“岭”的“姿势多”读出来昵?(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势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势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如此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出示幻灯片:“这里的岭确实特别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里的岭确实特别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比照,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异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儿山势平缓,线条优美,给人一种“柔”的感受。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么样才能的把“岭”的温顺也读出来呢?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顺、亲切的感受。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顺”一句。师:你们试读一下,怎么样读才是“温顺”?——怎么样读又是“那么温顺”呢?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比照,突出大兴安岭的“柔”。6、总结学习方法。(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3)理解作者运用了比照的手法。(明写法)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1、自由读第3、第4小节,考虑:“林”的什么特点?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绿)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4、指导朗读,深化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目之所及”如何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如今相象本人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确实是“波浪崎岖”、浩瀚无边的林海,这确实是“目之所及”吧!读!(2)指导朗读第4小节。师逐一追咨询: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