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报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摘要。《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等人在20世纪初创办的白话报纸,报纸中教育、卫生等栏目有大量关于体育、健康等内容的论述。《安徽俗话报》之所以重视体育教育、关注民众健康,与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的现实以及当时启蒙民智的思潮有关。该报认为体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女子、学生以及走向社会的成年人;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途径施行,其目的是强身健体、救亡图存。《安徽俗话报》所蕴含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下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安徽俗话报》是20世纪初由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人共同创办的著名白话报纸,是陈独秀用报纸“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实践。陈独秀既是报刊的创办人、主编,也是主笔之一,他的思想对办报宗旨的确定、报纸栏目的设置以及刊载内容的甄选都起主导作用。报纸开办之初设置了13个栏目,涉及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卫生、文学作品、闲谈论说等方面,广泛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普及科学知识。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发行之后,广受欢迎。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富强必须藉由民众思想的觉醒与体格的健壮,国民精强力壮才能齐家治国,所以,陈独秀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安徽俗话报》中关于如何养护身体、习武健体及对体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对我们建成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安徽俗话报》体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一)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封建社会在清代末年走到了尽头。由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空前危机,西方列强乘虚而入,蚕食鲸吞,侵占中国。在该报中,化名“三爱”的陈独秀发表了《瓜分中国》《亡国篇》等文章,列举种种中国灭亡的危险。他认为铁路、矿产、货物“这三样是一国顶要紧的权利,若是这三样权利灭亡了,那国里就是有皇帝、有官吏,也不算是一第1页共7页个国度了”。报纸详细罗列了当时的26条铁路线,其中有23条被外国控制以及矿山也被外国人大量侵占的事实。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与国民身体的强弱有巨大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能有满足的精神,强壮的身体”,那这个国家必然“不能在世界万国中占高等地位”,反而会受到欺凌和压榨,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晚清政府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的状况促使《安徽俗话报》刊登大量体育类知识,号召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健体强国。(二)开启民智运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已无法用“西人尚奇技淫巧”可以解释,其根本原因是两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和国民素质的差异。所以,严复说“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认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是老百姓生存的三个重要方面,所以西洋人以民力、民智、民德作为人种优劣的判断标准。陈独秀也认为,国人抵抗力薄弱的原因有三:“一曰学说之为害也。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以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既然认为民众思想的蒙昧与身体的孱弱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那么,开启民智、教育民众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要问题。白话报纸因其通俗易懂、信息量大、价格低廉、受众广泛而成为教育民众、开启民智的首选方式。陈独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在《安徽俗话报》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二、体育教育的对象(一)儿童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未来之强弱。陈独秀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德育最重要,体育次之,智育排在体育之后。至于如何教育儿童,《安徽俗话报》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要公平,无论贫富应该一视同仁;二要重视,要将儿童教育上升到“造就国民”的高度。对小孩子的体育锻炼要根据其骨骼发展的情况循序渐进,贯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第2页共7页当小孩子骨骼初成,“到那手足能运动的时候,又要令他活泼的才好。或到旷野地方,教他散散步;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