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分离型经营模式思考摘要。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经过历史的沉淀,目前主要有以美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分离型经营模式和德国投资银行代表的混合型经营模式。本文比较分析了美德两国投资银行各自代表的分离型与综合型运营模式的具体内涵、实行原因以及各自的监管模式,并对今后投资银行运营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思考。关键词:投资银行;分离型;综合型;监管投资银行是对应于商业银行,主要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投资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大陆,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各地区对投资银行有不同的称呼,美国称其为“investmentbank”,英国称其为“merchantbank”,日本和中国则称其为“securitiescompanies”等,而这种称呼的差异很大程度来源于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不同。纵观近现代市场经济,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典型的严格分离型模式和以德国为典型的综合型模式。一、分离型与综合型概念区别与历史沿革(一)美国的分离型经营模式。美国分离型经营模式即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储蓄与存贷款业务,投资银行则主要从事证券业务。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没有明显界限,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互有交叉。直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的金融制度遭受了严重冲击,美国银行大量破产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证券市场濒于崩溃。危机过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资本过度参与证券市场。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金融监管当局开始展开对金融业严格的法律监管。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法案的第16、20、21、32条款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企业股票、债券等的承销、承购业务,除购买政府债券外,也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务;同时,作为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的业务。该法案的颁布第1页共5页标志着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型运营模式的全面确立,该模式一直持续到1999年。(二)德国的综合型经营模式。德国的最大特点是一直实行综合型经营模式,也称为全能型银行制度,即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综合经营的德国银行不仅可以经营存贷款与结算业务,也能从事信托投资、发行承销证券、资产管理、咨询顾问等业务。德国银行综合型运营模式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此时德国工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银行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二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打击,直到20世纪中叶,联邦德国西部银行才恢复到战前状态,并继续发展综合型模式。东西德统一后,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改组,建立“全能银行制度”。战后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德国银行综合型运营模式迅速发展、不断加强。二、原因分析美德两国同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这两个国家在运营投资银行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其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两国经济体量差异决定。美德两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两国经济体量的需求。美国的领土和人口总量一直远超德国,辽阔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资源以及庞大的人口规模促就了美国的经济体量,而如此大的一个经济体也就更需要分散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来对其经济金融进行严格、科学、针对性的运作管理。当然,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能负担分散化经营模式所需的费用与成本。相比之下,体量较小的德国,其投资银行在综合型运作模式下即可管理好本国的资本市场。2.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远超于德国。因此,对于投资银行的运营管理,德国在信息、技术、人才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犯罪案例上的技术与能力也不及美国。因此,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分析,美国投资银行更适合分离型运营模式,而德国更适合综合型模式。3.投资性质不同。美国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很大程第2页共5页度上属于投机行为,目的在于通过炒作获得红利或资本利得,因此很容易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引发危机。而德国投资银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