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案例兰克莲案例描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也渐渐从传统的“死板”过渡到了“活跃”这是令人可喜的局面。然而不少老师以“活跃”作为评价课堂的一个基本标准,而忽视了知识技能以及学生思维训练等数学课堂“根本”的东西。下面就“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堂课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教学片段一:(教师甲)一、复习教师出示“23×2=”请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的过程。(小手林立,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算法)二、新授1、小组学习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23×2=”算式中任意改动一个数字使其成为积有进位的乘法,并填写在作业纸上。全班20个小组,每小组4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组长动笔填写作业纸,其他组员议论纷纷,好不热闹。各组代表汇报情况如下:26×2=52,23×4=92,23×9=207,27×2=54,23×8=184,25×2=50,93×2=186,53×2=106,63×2=126,23×5=115(计算全都正确,教师相当满意)2、全班交流首先,全班讨论个位乘积满十的情况。师板:26×2=52,(刚开始学生小声地讨论)学生纷纷把类似的题目呈现在黑板上:25×2=50,23×4=92,27×2=54。接着,全班讨论十位乘积满十的情况:63×2=126,并请学生把类似的题目呈现在黑板上:“93×2=186,53×2=106”(有一小组将23×5=115也贴上黑板,教师说这不是同一类型的,等一会儿再讨论)。最后,全班讨论个位十位都满十的情况:23×5=115,23×9=207,23×8=1843、师生小结:积有进位的乘法,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将乘积的十位向前一位进几。教学片段二:(教师乙)一、复习教师出示“23×2=”请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的过程。二、新授1、教师把题目“23×2=”改成“28×2=”,请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开始动笔计算,教师下去巡视,边请学生把计算情况呈现在黑板上:“28×2=46,28×2=56,28×2=416”。2、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黑板上的题目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3、全班交流生1:28×2=46是错的,他忘记了进位。生2:28×2=56是对的,我想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十位上2×2=4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5?生3:十位上的2跟2的乘积还要加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等于5。生4:4个十和1个十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生5:十位上原来乘积就有4个十,又进上来1个十,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师一直微笑着听学生的对话)生6:28×2=416是错的,28×2不可能等于400多。生7:我知道怎么错的,个位上2×8=16就写下来,十位上2×2=4就没地方写了,就写到了16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课堂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热闹着)分析与反思对案例一进行分析,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所有学生在课前都已经会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了吗?如果都会计算了,那么本节课学生又有什么收获呢课堂上学生的踊跃与课堂气氛的热烈都似乎在告诉我们,对这一知识技能,学生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掌握。而且课堂上,老师并没有作太多的传授,计算结果也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但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从课后作业本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只有50%左右。这里我们要问:为何在课堂上没有暴露出学生不会计算或者计算错误?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小组活动是由组长填写作业纸,担任组长的自然是一组内学习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组员则是旁观者,组长代替了组员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表面的流畅与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地掩盖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自然就没办法暴露。而案例二中,教师乙通过让学生独立尝试的方式,使学生中的问题和差异暴露出来,教师发现和关注到这些问题和差异,并把这个问题都摆在学生面前,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了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如果教师引导得当,组织有方,班级的互动学习,竞争合作常常能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地经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