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理性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路径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从目前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在解放思想中找新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求活力,在科学谋划中寻进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1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因资金紧缺而缺乏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①农民增收渠道方面。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若要长期发展必须发动农民这个投资主体。但现实是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很单一,主要靠的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和打工,往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②地方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地方财政金融的支持。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新农村建设中“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难以落到实处。③国家支持方面。近年来,国家也从多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国家支持是有重点、有限度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都较偏远交通信息相对不便农村基础条件太差地方财力弱缺乏第1页共5页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1.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竞争能力弱发展经济学认为,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它即使不是牵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车轮,因为最低标准的基础设施是直接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如水、电、路等。第一,充足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大幅度降低其他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第二,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增强竞争力;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增长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减少贫困;第四,基础设施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门;第五,基础设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第六,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可以作为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而欠发达地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发达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1.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地区也提出并实施了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域内也涌现了一批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1.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一些欠发达地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第2页共5页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