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学案内容预览:四外国诗两首学案【学习目的】1、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学习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拟。【知识链接】1、标题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漂亮的夜景中,包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2、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运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爱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接着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非常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确实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能够深化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能够“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妨碍非常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遭到他的妨碍。惋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正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参加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诚,风格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风光。他向往崇高的精神境地,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自主学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风光。2、区分以下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四周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乏了,便温馨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本人对诗中意象的理解。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漂亮。【合作探究】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8、理解虫鸣的意味意义: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精读精练】阅读以下文字,答复文后咨询题。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寂静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降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悄悄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四周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辉。夜降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醉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四周的一切披上银装。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悄悄地歌唱”一句中“悄悄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