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论语别裁》读后感假期就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完毕了。回忆这个假期,都是在忙繁忙碌中度过,唯一有成就感的事情,确实是读了一点《论语别裁》。但惭愧的是只读了上册,下册才刚刚开场读。宋朝的赵普,能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本人也能像赵普那样,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如今人们关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别人的咨询答的话。聪明的学生咨询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咨询他同样一个咨询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能够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确实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方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才能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能够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确实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确实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能够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确实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咨询:“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咨询:“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确实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的,确实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欢乐。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本人,为的是一个社会目的。因此《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根底,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的。因此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确实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教育的目的不是为本人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于这个使命,就感受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本人感受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受到一种责任。因此《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确实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本人的人格。这确实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能够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确实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势,要有毅力,由于“任重而道远”。“任”确实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非常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确实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确实是“修己以安人”而感受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论语》的深邃,是即便南怀谨先生如此的国学大师也要穷数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奥的巨制。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只希望随着人生经历、阅历的增加,对《论语》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化,关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带来更大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