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卖木雕的少年》教材理解一、教材简说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青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忧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青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能够看到青年的美妙心灵。风光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青年漂亮的心灵。本课表达详略得当,作者对漂亮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精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留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学习目的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巡游、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欣赏、明晰可辨、掏钱、马上、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青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三、教学建议1假如有条件,课前能够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材料。2识字写字指导。“释”是翘舌音,“宾”是前鼻音,要留意读正确。“栩”字不要读成“羽”。写字方面:“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能够让学生先和往常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拟,留意不同之处。3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之后,能够协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选择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当我看到精巧的木雕时,爱不释手,激发了购置的愿望。这两部分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此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出“我”放弃买木雕后的遗憾心情。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青年才会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木雕小象墩尽管只是一件小礼物,却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其中后两个部分是教学重点。本课在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上,和上一课有不同之处。上一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间接表现,本课则多是直截了当表现。如,“我却犹豫了”“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巧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我感动极了”。老师能够让学生比拟一下,体会写法的不同。课文中,青年猜想“我”是中国人,为文后“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青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巡游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立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参见参考材料)。如有学生提出这一咨询题时,能够适当地给学生讲讲。这一背景也说明“国际理解”是双方的行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化人心。4本课词语特别丰富,老师不但要留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可按下面的步骤进展:(1)找词语。能够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到达积累词语的目的。(2)理解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拟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明白,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特别多,像织布机一样穿越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宝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描述生动爽朗的模样。需要留意的是,老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能够了。(3)运用词语。老师能够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稳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风光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老师还能够利用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