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什么?生1:我明白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生2:我明白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觉了蝙蝠探路的机密。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往常还学过哪些说明文?生1:《太阳》生2:《赵州桥》生3:《自然之道》生4:《月球之谜》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理解呢?生1:它的语言非常精确。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确实是精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非常广泛,你还明白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生3:还有作比拟、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确实每篇说明文必需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师:什么关系?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创造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平安飞行。师:对,这确实是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板书:内容)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阅读课文,看谁最先发觉。生:做了三次试验。师:对,这三次试验确实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确实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生:读文理解。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师:我们小组合作气氛非常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师:你们组概括才能非常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师:你谈的依然所填内容,谁能依照课文表达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明白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如此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依然四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遭到你超强的说话才能,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生:读第六自然段。师:读完,你理解了什么?生1:我明白,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师:读出来。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师:你们还理解了什么?生2:我明白了蝙蝠飞行的机密。师:是什么,请读出来。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发觉了什么?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师:(点课件)再读。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有什么感受?生3:依然加上“不同的”好。师:为什么?生3:没有想好。师:再想想,谁来帮助?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能够如此理解,这是三次一样的实验。假如是一样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因此不能去掉。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非常强,一样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终究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生5: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