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求医的读后感不过好景不长一年后复发了,而且比第一次更加的难受,最初也没有什么怀疑,只是觉得最近可能累了,没有好好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当然还是想到了医院啊。当她看到一年前同病床的病友,因为家境贫寒动不起手术,而放弃了手术,但是恢复的情况好像比她要好很多了,所以她反问为什么。当她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手术登记的台账,并咨询了当地卫生局长,深信她这个病完全是可以保守治疗来康复的,不需要做手术,因为做了手术造成了不可逆的后遗症,她决定向法院起诉这个主刀医生,这起手术属于一起医疗事故。在维权的过程当中也历经艰辛,最后赢得了这场官司。但是这样的悲剧天天在上演,因为大部分老百姓的无知,因为医院那里是权威,我们无从选择,为了能让症状马上消除,希望医生用一剂药、一台手术能减轻自己的痛苦,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造就了现在医院真是车水马龙、人是络绎不绝,把辛苦赚来的钱统统交给了医院,如果是医保的,那么造成国家医保费用支出的增加,国家无法做到全民医保。其实是对身体极其的违背,你控制了症状,但是却伤害了我们亿万年进化而来的强壮的身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健康我们自己做主,不要轻信医生的建议,特别是在动手术这个问题上,除非是外科和急症、还有妇产科需要医生的协助,其他疾病。慢性退化性疾病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不要轻信医生的建议,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听听自己身体的语言,找出那个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增强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其实最好的医生就住在你的身体里,我们只要支持这个身体,全方位地进行调整,慢性疾病不治而愈。祝愿各位能看到的朋友,身体健康。我们无法逃避无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可以让自己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第二篇: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忐忑的中国人》刚出版的时候,一度销售很火爆,那天第1页共15页打开当当网准备买几本书,习惯性地浏览了一下网页推荐的书,一下子就瞅到了这本《忐忑的中国人》,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就毫不犹豫地添加到购物车,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它销售火爆被推荐,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梁晓声老师的新作,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名称和简介吸引了我。“人类的历史上似乎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多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国家,叫中国人;而在这个国家的国力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这种焦虑和忐忑不同于任何动荡年代,包括战争年代的焦虑和忐忑——因为那种年代人心尚有盼头:动荡总会结束的。这种焦虑和忐忑却似乎是“太平盛世”光景之中的,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忐忑,多么形象地说明了当代人的焦虑和不安。书收到后,因为没那么多的时间专心静坐下来读,随手房在客厅的茶几上,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后便会拿起来翻上几页,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感触颇多。首先是使我对作者梁晓声有了更多的了解。读大学的时候,一个读中文的朋友就推荐过我看他的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也就读过那么几部,所以还不敢说对之有多深的了解,但是通过《忐忑的中国人》,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诚的而执着的人,为了文学为了良知,他奉献了一切。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他真诚地对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面对社会不公正不阳光现象,他敢于指出、反抗和斗争。其次是使我对于作家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提起笔来,我们都可以随手写上几篇散文、杂文,或者是小说,但是要真正做一个作家,并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去写作却是不容易的。一个真正的作家,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之外,还要时刻保持思考的头脑,且思想必须要有深度,这就要求丰富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此外,作家还需要一颗执着、勇敢的心,要敢于正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敢于直面一切黑暗,还要勇敢地去揭露和抨击,并最终按照自己的活法活下来。第2页共15页此外,它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上的很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