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在2009年全国高考中,四川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起源看,我国的甲骨文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说明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2.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消息令中国人自豪、兴奋。上海这座城市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走进去阅读,就能够了解它的文化,回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这主要告诉我们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大脑B.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C.人们的文化素养是生来就有的D.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3.有人大代表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ThankYou)、“囧”“槑”等,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会产生不良影响。腾讯、新浪网站都相继推出征集意见调查。调查显示,64%网民反对屏蔽网络新词,35%的人持赞同态度。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人们的认识活动都会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③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认识活动受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4.“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表明阅读①是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是培养个人和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③是获得和享用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④体现了个人与民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国家强则文化盛,国家强则文化强。”当今全球的“汉语热”是与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上升密不可分的。材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②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6.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黄山和与黄山融为一体的徽文化,同样感染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这说明文化影响具有①潜移默化的特点②深远持久的特点③相对独立的特点④积极主动的特点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8.“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岁岁中秋夜,清辉洒海天,一湾遥阻隔,两岸本相连:游子恋乡井,高堂闾里牵;何时回故土,畅饮团圆筳”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10.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象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他们化为养料,轻松的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表明作者①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做养料吸收②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③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④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12.世博会“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