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设计(二)《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二)(第一教时)一、本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顺眼、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内心”的意思及其互相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质量。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练习给课文分段。二、本课时教学步骤(一)提醒课题。(二)检查预习。1.指定学生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留意:生词有没有读准,课文有没有读通。2.“开火车”领读生词。3.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聋哑青年、“我”)4.小结预习情况,提示阅读目的。(三)讲读课文。1.默读课文的开头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认识那位青年的,“我”为什么喜爱去那儿?指名答复,联络课文理解“赏心顺眼”。2.默读考虑:一开场,那位青年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①指定学生用书上的四个字概括。(板书:举止特别)理解“举止”。②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里?用“”划出书上的有关句子。③怎么样才能读出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先本人练读,再指名读,后评读,再练读。④这位青年看鱼如此专注入迷,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说说“忘我的境地”的意思。3.轻声读课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①指定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②(出示小黑板:课文第7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里能够看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画金鱼的,结合图示和简笔画,简要介绍“工笔”和“速写”。(2)从这段话中能够看出那位青年画得如何样呢?理解“一丝不苟”。(3)朗读前后两个分句,速度应有什么变化?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后齐读。(4)理解和想象“融为一体”。③小结。(板书:理解)4.过渡。默读9—14节,考虑:“我”是如何发觉那位青年是位聋哑人的?①指名用读书的方式答复。②“我”的心为什么会咯噔一跳?指名答复。练惯用“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说话。③连用两个感慨号不但表达了“我”当时极为惊奇,还表达了“我”对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书:敬仰)④有感情地齐读。5.过渡。引读12—14节,(板书:先游到内心)考虑:“游到内心”终究是什么意思?①我们常说的“内心”,事实上是指哪里?②终究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脑海里呢?③回忆朗读4、12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那位青年会把金鱼的特征刻在脑海里?④“游到内心”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假如……就……”、“由于……因此”等句式练习说话。(四)讨论分段。1.回忆“我”对那位青年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提示学生可扣住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五)交代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进展书写练习。1.第二课时教学任务:①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在概括段意的根底上接着练惯用“段意综合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学习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么样观察和积累材料的。2.课堂练习: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顺眼、融为一体。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