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是大家都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然而,1965年郭沫若却石破天惊地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震惊,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郭沫若何出此言呢。原来,一切都因为南京出土的两块墓志。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郊附近遍布着许多六朝世家的家族墓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家族的墓地,就在其中。“王”指的是王羲之的家族,“谢”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1965年1月19日,《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XX市燕子矶人台山。据专家考证,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两个人还曾经在一起共过事。《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内容为:“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内容为:“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卅五……”从墓志上可知,王兴之死于公元341年。从志文的口气看,墓志可能是王兴之的同胞兄弟所书。墓志共13行,每行10个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其书风棱角分明,犹如刀削斧劈,有着稚拙厚重的显著特征。1964年9月10日,《谢鲲墓志》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的一座残墓中。专家考证,谢鲲是谢安的伯父,东晋初年的名士。他的墓志立于公元323年11月。墓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4行,每行17字,最末一行少一字,共67个字。可惜墓志出土时被推土机横腰挖去了几个字,专家根据大意补充如下:“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谢鲲墓志》字体扁方,笔画舒展自然,撇与捺的收笔向上翻挑。刻工精妙,用笔道劲,笔体较多地保留了汉代隶书质朴的气息。王谢家族这两块墓志的相继出土,很快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把两块墓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反复对比,结合自己第1页共4页多年的研究经验,很快写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章在《文物》杂志上发表,随后被《光明日报》连载。在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著中,郭沫若提出了一个大胆论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伪造的。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然而,介于郭沫若在史学界的地位,很多专家虽然不同意郭沫若的论断,却缺乏公开撰文与郭沫若论争的勇气。只有XX省文史馆的馆员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中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高二适,江苏东台人,他擅长草书,其书法狂放恣肆,自具一格。性情耿直的高二适,写出批驳郭沫若论点的文章后,便把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谁知稿件却被退了回来。于是高二适请自己的老师章士钊把文稿转呈毛泽东,以求得到公正对待。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临摹,他也觉得世传《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所以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非常关注。两天后,毛泽东给章士钊回信说,希望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展开争论。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郭沫若写了封信,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很快,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这篇与郭沫若唱“对台戏”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一场激烈的“兰亭论辩”。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论辩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著名学者启功、赵万里、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如今,高二适和郭沫若两位学者都已经相继作古了。他们当年的那场“兰亭论辩”,因为谁也无法说服谁,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么,《兰亭序》是真是假。论辩的双方,又是谁对谁错呢。第2页共4页事实上,郭沫若并非第一个怀疑《兰亭序》真假的学者。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名叫赵魏的学者首先提出,王羲之的字不可能像《兰亭序》那样,应该更有古意一些。到清朝末年,广东书画家李文田对此也心存疑问。李文田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