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朱子家训》一.两部《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有二,一为朱柏庐所作,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做。朱用纯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紫阳”是朱熹的别号。“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用纯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朱祥南(朱子25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在现今社会上,有些人经常将《朱柏庐治家格言》称之为“朱子家训”。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朱子家训》是另一篇文章,是宋朝朱熹所写。过去对这两篇文章是不混谈的。如果说“朱子家训”,那么肯定指的是朱熹的文章。如果说“治家格言”,那指的就是《朱柏庐治家格言》,很少有人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说为“朱子家训”的。两篇文章均为修身治家必读的文章,二者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前后继承。如“家训”中“子孙不可不教”,“格言”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家训”中“勿逞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格言中“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家训”中“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格言”中“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等等内容,如出一辙。《朱子家训》成文年代早,作者又是大名鼎鼎的朱熹老先生;《朱柏庐治家格言》成文较晚,作者的名气无法与朱熹相比。但是“治家格言”在民间流传甚广。思其原因:“治家格言”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所以流传甚广;“朱子家训”不是十分的上口,所以流传范围较小。《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清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二.朱柏庐《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1.作者简介: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2.《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