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曾彦映教学目标1.准确并有感情的诵读诗词,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重点)2.品味感悟诗词中优美意境,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3.品味并赏析古诗名句。(重点)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本词选自《东坡东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三.读音阙(què)琼楼(qiónɡ)婵娟(chán)四.初读词,整体感知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五.再读词,赏析词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如何理解的?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祝愿离别之人都能身体健康,共同欣赏月光。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抱有的美好希望。六.小结这首词想象奇特,境界旷远,极富浪漫色彩。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相隔千里、孤高自诩的画面,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神话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全词虽有感伤情调,但此人的豁达胸襟处处可见,全词抒发现实感受,又充满浪漫情怀,意境优美。七.拓展延伸【方法活用,片段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示例: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思绪万千,我的思绪飞过千山万水,来到了宝岛台湾,那里的亲人们是不是也在欢度中秋呢,他们是不是也在仰望着中秋月思念大陆的亲人呢?我的思绪又飞到了城市的角落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也在吃着月饼,话着中秋吧!可是他们的心里又是那么的孤寂,毕竟没和亲人们在一起共赏一轮圆月……教学反思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诵读、感悟、品味”是最重要的,所以古诗词教学最大的心得就是正确指导了学生诵读、背读;让学生在联想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和主旨,通过反复诵读名句,品味名句中包含的所有信息,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