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时代楷模朱有勇最新心得体会范文5篇_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朱有勇有感5篇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20xx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在大家眼中,朱有勇是云南省农业系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但在澜沧县蒿枝坝村,提起朱有勇,拉祜族群众会抿嘴笑着告诉记者:“他是来帮我们种洋芋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身上到底有什么气质,让拉祜族群众觉得那么亲?一切还得从他早年立下的志向说起。让农民过好一点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儿时农田旧景,是最吸引他的景色。广阔的田野使他对土地与农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和热爱。高中毕业后,朱有勇与8位同学回到农村当了知青。当他看到自己和农民们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却只是难以糊口的收成时,朱有勇在心底埋下了自己的初心:“一定要努力,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如愿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1996年,在完成悉尼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后,朱有勇不假思索地谢绝了悉尼大学教授对自己的挽留,毅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和国外、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在云南搞科研或许会有一定局限性,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朱有勇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控制病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虫害的探索之路。他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个省区市推广了6000多万亩,并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让农药使用量减少60%,并能增产20%-30%。由于长期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手把手带着老乡干刚接到澜沧县扶贫任务时,虽有“扶贫就要到最穷的地方去”的思想准备,但到了澜沧蒿枝坝村,朱有勇也被这里深度贫困的状况震惊了。澜沧主要生活着“直过民族”拉祜族,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极为突出,农业科技成了这里最大的短板。“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通过调研,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了“科技小院”。正当他们决定先拿冬季马铃薯作示范时,现实却给了朱有勇当头一棒,居然有很多村民不愿意。原来,澜沧早年曾种过核桃,因气候、品种等原因,树倒长得好,核桃却没结几个,光竹塘乡就有7000亩摆在那里成了反面教材。这里也有种过马铃薯的,但最终只收获些小疙瘩。这个院士又来“种洋芋”,农民们担心万一再失败,一家人一整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朱院士能把“天拉长”,一时难以把村民的眼光拉长。院士这个名头,在这样一个偏僻村寨并没有多大作用。“这比发期刊论文可要难多了。”朱有勇感慨。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院士团队将新研发的冬季马铃薯品种种进了100亩样板田。朱有勇同样扛起了锄头,与少数民族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家”安在了田间地头。为了和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朱有勇还学会了“你好”“吃饭”“干活”等拉祜族语。第二年,看到样板田的好收成,原来持反对态度的村民刘金宝将家里10亩地分出了2亩种马铃薯。每亩5000多元的收入,让他第三年主动把全部地种上了冬马铃薯。在澜沧县,农民种植冬马铃薯每亩收入平均可达9000元。在朱有勇院士团队2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努力下,目前澜沧县建立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等科技扶贫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