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格式《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序言:简单叙述读图作业的目的要求,所读图幅的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以及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章地层:介绍区内地层总体特征,包括地层时代、地层的分布、地层接触关系。第三章构造:报告的重点部分,注意层次、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首先应介绍构造的总体特征,再按构造层进一步展开。褶皱:先介绍褶皱的总体特点,再重点描述两个典型褶皱。断层:总体特征,再重点描述逆冲断层,概括其组合形式;正断层组合;平移断层。岩浆岩:介绍岩体产出部位,规模,类型,与围岩的关系,与构造的关系。第四章构造发展史:把全区构造事件列成一个序列。简述各构造阶段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运动性质,构造作用方向,方式,强度以及岩体活动。第五章结束语:简述综合作业的重要性、感受和认识,以及自己的收获。目录第一章序言………………………………………………3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构造分析…………………………………………4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5第五章结语………………………………………………6附件:11、金山镇地质图2、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3、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序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东北2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最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第三章构造分析褶皱构造: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