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师、博士(北京,100044)同济大学逸夫楼浅评杨彩亮提要从同济大学逸夫楼的总体布局、形式感觉、空间塑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等诸方面展开评论。关键词教育建筑总体布局空间塑造母题中庭空间ABSTRACTTheauthormakescriticismtoYifuBuildingfromtheaspectsofthegenerallayout,theformfeelings,thespacecreation,therelationshipwiththeenvironmentandgreateffortsmadebythearchitectinthecourseofthedesign.KEYWORDSEducationalarchitecture,Generallayout,Spacecreation,Theme,Atriumspace同济大学逸夫楼,又名科学苑。该楼建筑面积6828m2,由香港邵逸夫先生赠款,国家教委、同济大学共同投资兴建,1992年10月开工,1993年11月竣工。逸夫楼作为同济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心,是举办高水准的中小型国际、国内会议的场所,且是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教学中心,是受人瞩目的重点工程。它位于学校正门内中心主干道南侧,与行政楼相对,所处位置很重要。一校园环境中的新成员在校前区中,逸夫楼与行政楼,南、北教学楼及图书馆一起在中央大道轴线两旁大致对称布置,从校门到图书馆,沿着中央轴线,建筑逐级增高,体量逐渐加大,主次明确。逸夫楼在总平面中与行政楼均衡布置,体量相当,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校前区的建筑群体中,使校前区空间更趋完整。在校前区,图书馆、南、北教学楼及行政楼都采用偏灰红的暖色调,而逸夫楼却是浅色基调:白色面砖、蓝色玻璃、浅灰眉线,如此处理能否与周围环境协调呢?这对设计者来说,也是一次带有冒险性的尝试。同济校园中的建筑,总体上没有统一的格调,显得多变而散漫。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建筑受的约束相对较少。而且,逸夫楼周围树木高大茂盛,建筑间距也大,因而其他建筑的形式、色彩对逸夫楼的制约并不大。逸夫楼总体布局谦和,体量适度,这些都使它较好地加入到校前区环境中,所以,它没有采取相似的色彩、形式来与周围建筑统一。相反,它那与众不同的白色墙体、蓝色玻璃、圆弧母题的运用更为校园环境增添了崭新的因素,使逸夫楼在尊重环境的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自己。在绿树、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逸夫楼显得清新、典雅,为校园环境带来了新鲜空气。可见,一座新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其实是有许多方式可以选择的,而不必囿于形式、色彩等表面现象,许多优秀的建筑都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逸夫楼在总体平面布局上与行政楼相呼应,但它没有像行政楼那样把主入口放在中央大道旁,而是位于西侧,这样不仅避开了中央大道上大量交通的干扰,而且在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半围合的广场,使入口前有充分的缓冲余地。同时入口部分也形成南教学楼前林阴道的对景。逸夫楼的四个立面因功能各异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各具特点;又因统一的色彩、用料、细部装饰而显得完整、协调。但教学部分的南立面,从上到下缺乏变化,与对面“一二·九”楼群体的错落形体、亲切尺度相比,显得体量迫人,在环境中给人生硬的感觉。原设计在主入口前圆形草坪上曾准备放置一个雕塑作品——《天眼》,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实现。目前入口处的广场环境由于未能实现原设计而显得空旷,令人遗憾。二圆和弧的母题运用在逸夫楼中,建筑师采用了不同于周围建筑的新元素——圆弧,这也是建筑师在外观造型、空间布局、细部装饰等处运用的母题。外观造型上,墙角及大面积玻璃窗转角都采用了圆弧,使厚实的大块体量柔和了许多。主入口处突出的圆弧形体强调了入口的位置,相对应的二层内部是接待室,西面圆形窗上嵌着用青铜制作的同济校徽图案,这在外观造型上是点睛之笔;在室内,光线透过蓝色玻璃和纱帘洒下,在半圆形的室内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气氛。另一个半圆体形突出于内院中,底层是酒吧,二层是小会议室。可酒吧相对于整体来说,空间小了些,显得有些封闭。1-逸夫楼3-旭日楼5-图书馆2-行政楼4-北楼6-南楼1校前区平面7-“一二·九”楼狭长的中庭上空是圆弧拱顶,开侧窗采光。圆弧拱顶的南端是1/4球形天窗,北端是圆拱形大玻璃窗,为室内引进阳光和自然景色。而对中央大道上来往的行人而言,可由此看到中庭室内,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交流。室内的主要楼梯也都带着圆弧转折,如大中庭里的南北两个楼梯、教学部分的主入口楼梯及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