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本色——朗读吉水县双村中心学校王伍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全新的教学理念、新奇的教学方法、独到的课程意识激荡着每一个课堂。但在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课堂上少了“大声朗读,沉思静读”的“读味”,少了“咬文嚼字,品词读句”的“品味”,少了“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的大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该如何去教,才能还语文课堂以原汁原味?一、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则主要在学校。夯实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形成。写一手好字,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富有情趣的品格,甚至还能造就正直坦荡,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俗话说,见字如见其人,我想是很有道理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对次也有一定的领悟,学生作业字体如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这个学生的品格和性情。书写潦草的学生多为办事毛躁,学习不认真,性情浮躁之人。再如,背诵课文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提起课文背诵,有人就同死记硬背,加重负担联系起来,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新课程要求学生1—9年级文言背诵要有一定的数量,背诵课文就是一种脑体合作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二、充分阅读,架设起文本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语文课本中篇篇经典文章,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它们无一不是作家情感孕育的结晶,蕴藉着丰盈的思想与情怀。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出生在90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他们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作品缺乏切身的感受,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给学生以充分阅读的时间,使其“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就很难消除学生与文本在时空上的距离隔阂,亦难以使其与文本发生共鸣。《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一课。课文真切地再现了二战中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遭受的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杀戮。面对历史的残酷和沉重,课堂本该有的那份凝重仅仅出现在导课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片段时。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轻松与文本的情感色调极不谐调。当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印象最深的情景时,甚至引发了个别调皮的学生不伦不类的模仿带来的笑声。为什么这样一篇具有撼人心魄力量的文章没有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学生以充分阅读的时间。当教师自己“进入”文本以后,大部分学生还游走在文本“外面”。他们对教师的引导、激发闻而不动。但这怎么能怪学生呢?他们仅仅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几分钟的时间就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还要有自己的高见,这可真是难为他们了。虽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课前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心去熟悉课文?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课堂上,利用教师预留的有限的阅读时间接触文本。而我们往往又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并未读熟,甚至未读完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了。对于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只能说得肤浅、生硬。更有甚者,学生匆匆抱起《教材全解》,找到答案,照本宣科地说“标准”答案。这种在匆忙中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当然是低效的。所以还语文课堂以本色,首先要保证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阅读,在专注、潜心的阅读中走进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绿色通道,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他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三、朗读课文,升华学生思想境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尚情感的有效方法。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升请并茂的朗读中,其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思想美跃然纸上,人的思想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开阔了,性情活泼了,认识问题也逐渐深刻了。这些不是教师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