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2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说理思路;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多媒体显示)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三里之城(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四、拓展延伸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4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多媒体显示)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3、把握思想内容,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