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摘要】文章基于被保险人、医疗机构及保险机构的三方委托代理关系构建防范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机制,从新型博弈模式、利益制衡体系、信息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构建防范机制,对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进行控制。【关键词】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防范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民生问题之一的居民看病问题也备受关注。医疗保险在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上提供了一定帮助。然而由于医保中信息不对称,实践中时有发生医患合谋骗取保费,或者患者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行为。对于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的探究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现有的市场环境及医疗保险制度下,分析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及过程,对我国医疗保险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道德风险的防范提供依据。一、相关文献梳理(一)基于市场失灵的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研究。arrow基于医疗保健特殊性及福利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方法,构建了医疗费用保险的基本框架,在给出三个竞争先决条件前提下,确认了不确定性下保险市场的缺失引发的市场失灵。pauly在此基础上认为由于个人过度医疗费用被所有医疗保险购买者分担,个人并不会抑制自身的需求,导致医疗服务费用居高不下。提出包含免赔额和共同分担方式的保险。(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研究。hX8226;lmstrom(1979)表明道德风险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引入委托代理关系分析,解决方法就是监督行动且将所得信息用于合同条款中,回答了何时将不完全信息用于改善合同及额外信息的最优利用方式。kirkegaard(20XX)将分析引入更多维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证明一旦满足局部激励相容性,则全局激励相容性问题与两类分布函数的比较问题是同构的。将道德风险的分析推进到了多信号多行为模式的多维阶段。(三)基于非经济因素的道德风险研究。李铁宁等否认基于绩效可测量的经济激励,借鉴国外关于“道德敏感度”的研第1页共5页究,构建了两阶段道德风险模型,设定道德敏感度可以完全理性化在不同阶段最优激励强度不同,因此激励约束政策也应进行调整。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从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出发,对影响道德风险的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分别进行研究,为道德风险的分析提供了借鉴。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在现阶段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二、防范机制的构建原理(一)委托代理关系的界定。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定义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的参与者为委托人,而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的参与者为代理人。文章研究的道德风险是在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产生的被保险人疏于防范的风险及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风险或者是医疗机构过度供给的风险。针对这三种表现形式,对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三个主体进行关系界定。在投保人投保后,被保险人与保险机构之间,被保险人在信息占有上存在优势,可以决定自身的疾病防范程度以及疾病发生后的治疗需求,因此被保险人属于代理人,保险机构属于委托人。在被保险人与医疗机构或者医生的关系中,医疗机构或医生又在信息占有上相对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决定被保险人即患者的治疗方案及用药,因此医疗机构属于代理人,而被保险人属于委托人。另外在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因为保险机构是根据被保险人提供的医疗机构出示的单据进行赔付,所以保险机构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属于委托人,而医疗机构属于代理人。在医生、被保险人、保险机构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明确看出:医生具有双重代理人的身份。(二)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中三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也为道德风险的防范提供了方向。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ma,1997),一是疾病治疗的非合约性;二是治疗过程的非透明性。由于医疗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医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绝对优势以及疾病治疗的非公开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十分突出,而解决信息不对称使医疗保险市场趋向完全竞争市场对道德风险的解决极其重要。(三)利益驱使产生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中,医生,被第2页共5页保险人和保险机构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其中一方或两方利益受损,产生道德风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