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李约瑟(英)沈括(北宋)•《梦溪笔谈》-作者简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以虫治虫沈括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等。字音反馈蝎()喙()钳()搏()穰()傍()傍()xiēhuìqiánbórángpáng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翻译课文地域、范围正当、正在结构助词,的虫子的嘴就用遮盖全、都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而获得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傍不肯”。十天年成因庄稼大丰收全部、完全称、叫这样、这种•解释加点词:解释加点词:•11、、方方为秋田之害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正当、正在•22、其、其喙喙有钳有钳这里借指虫子的嘴这里借指虫子的嘴•33、千万、千万蔽蔽地地遮盖遮盖•44、则、则以以钳搏之钳搏之用用•55、土人、土人谓谓之“傍不肯”之“傍不肯”叫,称叫,称•66、、悉悉:都、都、全全•77、土人谓、土人谓之之“傍不肯”:“傍不肯”: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它,指子方虫的天敌。•88、、皆皆::完全,完全,全部全部•99、、岁岁::年成年成子方虫(黏虫)傍不肯(步行虫)狗蝎(蠼螋)•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害虫•金龟子吃蚜虫•在解决农业问题时候,可以通过绿色生态的方法来解决,尽量避免非自然措施(比如农药)。•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施放天敌杀虫——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以虫治虫》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为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对照注解,疏通文意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方,才。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乃:顺接连词,于是、就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但是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