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地处黄河故道。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归属新置的高陵县(即因二帝陵而命名),1949年划入内黄县。二帝陵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顺中轴线发现有御桥、山门、祭拜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墓冢鲋鰅山之阳,东西排列,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两冢形制规模基本相同。嫔妃墓区位于鲋鰅山之阴。《山海经校译》:“鲋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据文献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元)建庙;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史·礼志》载:“徽宗政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明史·礼志》载:“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惜因陵寝地处黄河故道,清末逐渐被飞沙湮埋。一、颛顼帝喾陵考古发现:颛顼帝喾陵考古调查始于1986年,自此以来,发现有很多遗迹、遗物。有汉砖铺设的多条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筑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护陵墙,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门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门、御桥。颛顼陵前墙嵌有元天历二年(1329年)“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颛顼陵”(1819年)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后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历代御祭碑165通。于陵区北侧发现仰韶、龙山时期文化陶片、烧结土、贝壳、灰坑。在颛顼帝喾故都顿丘,即“颛顼帝喾陵”东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筑城墙和载有“卫邑顿邱”、“颛顼之墟”的碑刻。2003年3月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发现的唐开元二年(714年)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于临河县东南十里窦村之北,南瞻囗水黄龙之囗长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水经注》载:“淇水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颛顼功德盖世,被后人推崇为北方之神,称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颛顼帝喾陵,与墓志记载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现在梁庄镇的“颛顼帝喾陵”。这些文物都是确认帝陵帝都的实物见证。二、价值评定: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两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该陵寝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文化艺术价值。(一)、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颛顼、帝喾陵地处黄河中下游,与文献史籍所载颛顼、帝喾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余通历代祭祀碑碣佐证,此处为帝王陵寝确切无疑,并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陵寝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二)、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顶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此地为古代顿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一致,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少有。陵寝已发现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165通,这在我国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三、历史功绩颛顼帝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打冲河)生下颛顼。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金天氏帝位,迁都于帝丘。颛顼在位78年,终年98岁。他在位期间,有以下重大贡献:(一)、始以民事纪官,断绝天地人神交通。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