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医疗纠纷和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为进一步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根据国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特制订本办法。一、本办法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二、医疗事故按照下列等级划分: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明显人身损害的其它后果的。其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卫生部颁布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执行。三、组织机构:成立医院医疗纠纷和事故防范与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科科长及护理部主任担任,组员为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办公室、保卫科相关人员。其职责为:监督本单位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接受病员投诉,处理医疗纠纷、事故争议的相关事宜。四、防范措施:(一)、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的宗旨,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二)、各种抢救设备要保持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三)、从维护全局出发,医院各科室及医务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相互维护,严禁在患者面前发生贬低他人提高自己等违背医疗道德的行为。(四)、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第1页共20页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病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6、对交待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院内感染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住院预交金不足者;10、已产生医疗欠费者;11、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工伤或其它非自身疾病伤害可能推诿责任者;13、特殊身份的患者。(五)、对于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并亲自接待患者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六)、各项检查必须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要认真分析检查结果,并妥善保管资料。(七)、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严禁滥用抗生素。(八)、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九)、患者手术、输血前,必须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血清抗体等相关检查。输血后的血袋由输血科室保管,7天后方可销毁。(十)、各科室在做有创检查和治疗前,必须履行知情同意和签字手续。操作时,必须配备运行良好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医技科接到急诊化验时必须在1小时内出具结果(个别检查项目除外)。急诊x线、b超检查必须及时完成。药剂科保证药品的正常进货渠道及质量,保证抢救药品及时到位。(十一)、病历书写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第2页共20页《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医师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粘贴、刮擦、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十二)、各种检验报告、影像、病理报告及各种签字单等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杜绝患者及亲属未经许可随意接触病历现象。禁止病房医师私自借出和复印病历。各病区和相关部门必须保管好住院病历,防止丢失。(十三)、收治患者必须落实急诊优先,专科收治,专病专治的原则。(十四)、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各住院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对于科室处理有困难的危重患者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必须及时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院内会诊,必要时请院外专家会诊。(十五)、住院期间的大、中手术病例必须经过术前讨论(急诊、抢救手术病例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