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十几减九》教学案例及反思武汉关小学万琦【教学背景】“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但是,由于计算内容较枯燥、抽象,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为了提高计算教学效果,区教研室的段老师组织我们我们根据《课标》的理念对低年级中的计算教学进行了探究【课堂写真】很有幸参加了回民小学叶丹老师的《十几减九》全程磨课活动,从叶老师第一次试教到今天已经是第五个来回了。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应该说今天是效果最好的一次。从刚才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层次: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师:15-9该怎样计算呢?你能借助小棒来研究一下吗?如果用15根小棒表示15个气球,怎么从15根里减掉9根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边摆边说。[评析:这个时候,老师使每个学生有了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15减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层次:师生交流,寻求各种解决方法。学生汇报方法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15-9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从15根里减掉9根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中的几种方法:(1)、一根一根地拿。(师:还有其它方法吗?)(2)、15-5=10,10-4=6(师边说边板书:先摆出15根小棒,从15里先减掉5等于10,再用10减去4得6,所以15-9=6.)师:还有谁用的这个方法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3)、10-9=1,1+5=6①生说:把15分成10和5,10-9=1,1+5=6。②师:你能用小棒把你这种方法摆一摆吗?生边摆边说:先摆出15根小棒,把它分成10和5,先从一捆10根里去掉9,还剩下1根,再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所以15-9=6.③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教教老师?1名生说老师实物演示。④师:谁还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一名学生说)谁还想说一说?⑤师:其他的同学听懂了吗?同位之间说一说。⑥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精灵是怎么想的?你能像小精灵这样摆一摆、说一说吗?请大家试一试,边摆边说。(4)如果不摆小棒,还有不同的方法么?想加法、算减法。[评析:学生感情投入,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了机会,指几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若学生操作过程说得不完整,教师继续作了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15-9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第三层次: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在这里我想:在做一做第10页第3题教学时,教师是否可以有意识地找原来用第一种方法计算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计算了?这样再一次强调了“破十法”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之所在。同时也培养学生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念的同时,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第四层次:总结延伸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和屏幕上的几道算式,看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