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问世不久的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了激烈的争论。官方的回应似乎默认了公允价值计价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冷静思考,如果金融工具不是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此次金融机就不会发生了吗。这很值得怀疑。那么,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如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是否意味着公允价值运用的失败。本文通过对问题的透析给公允价值一个公平的说法。并通过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得出我个人对公允价值的看法。【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循环机理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方国家中,美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研究一直引领世界。我国从1998年首次使用公允价值,到2006年的修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成本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解决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所凸现出的问题,满足人们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大方向。此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使人们在欣赏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弊端:公允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企业放弃对自身未来的预期判断,转而依赖市场价格,显然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违背的。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金融机构破产,若预期不能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计量,那运用市值计量意义已不重大;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经营业绩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的金融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在泡沫时期,更容易采取进第1页共4页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资产大幅贬值,按市值计价使其蒙受巨额亏损,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企业在难以寻求到融资的恶性循环下,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1.金融危机下呈现的公允价值问题及原因分析源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有人抱怨公允价值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动市场中证券的“真正价值”,夸大了损失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流动市场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有挑战的,有很多重要问题有待研究。1.1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的循环机理在市场价格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过度减计,从而加大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范围和幅度会进一步扩大,进而形成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恶性循环。下面以图示方式来揭示其循环机理。图1反映出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其资金链会出现问题,会放大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冲击效应,对金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图2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之后的企业通过消费、投资、商品交易等途径传递信息并放大信息产生的效应。实体经济也将不可避免的遭受严重打击。1.2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能忽略的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成为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市场繁荣时,由于交易价格过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高估,从而导致利润虚增,公允价值加剧市场狂热;市场低迷时,由于交易价格过低,往往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低估,这无疑也会给公司带来账面损失,公允价值加剧市场恐慌。1.3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1.3.1黑洞效应涵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黑洞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由于种种原因,经济资源既没有用于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第2页共4页而是以各种形式退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退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为经济体系中的黑洞效应。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黑洞效应是指。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同程度的产生真实价值逃逸和风险控制手段人为性忽略的现象。在泡沫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偏离真实价值越来越远,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多时,基金等大机构的投资决策者却反而显得麻木不仁,手足无措,连一些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