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教研材料:李华巍《凡卡》一课的写作方法一、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联想: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二、对比:所谓对比,是指文章的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对照比较关系。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现在和过去,或现在和未来相对比,通过对比显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横比是此事物同彼事物对比,或同一事物在此方面和彼方面的对比,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说明某种特征。《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写于1886年俄国最黑暗的年代,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过着苦难的生活。文章通过鞋铺当学徒的凡卡的苦难遭遇,反映沙俄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家为了突现文章的主题,多处运用了对比方法。1、诉说与回忆的对比《凡卡》一文的主体部分,是以凡卡写信的内容和穿插其间的两个回忆构成,信的内容与两次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老板与爷爷的对比: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向爷爷诉说了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凡卡再三恳求爷爷接他回去,是因为他不但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而且挨冻,“晚间睡在过道里”,还无缘无故地挨打,有一次老板用楦头打他的脑袋以致打昏。凡卡觉得自己“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老板竟这样虐待他。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事。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65岁的老头儿”。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尽管生活艰难,他们祖孙相依为命,爷爷是多么慈爱。文章通过老板与爷爷的对比,突出了凡卡悲惨的遭遇,显露出资本家凶残、狰狞的面目。3、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凡卡在信中还向爷爷谈到了莫斯科。“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教室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凡卡还因好奇而偶尔问问店铺里的事,“伙计们不肯说”。莫斯科实在不是穷人呆的地方!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①房子全是老爷们的。②有供玩乐的用具,如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各种枪,可是都很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③肉店里野味丰富,如山鹬、鹧鸪、野兔……穷人也只有看的份儿。凡卡记忆中的乡村,“白房顶”,“烟里冒出来的缕缕轻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林,雪堆”,“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空显得很清楚。”乡村景物是多么美啊!这样,城市与乡村形成对比,表现出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对穷人而言却是一个“地狱”,体现凡卡对富人天堂的厌倦,孤寂的凡卡对自由生活是多么向往。夜晚看得见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的烟、披着浓霜的树木、雪堆,以及那天空中快活眨眼的星星、清楚的天河等景物的描写中,领悟到乡村在凡卡的印象中是多么的质朴、宁静而美好。4、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对比⒈活计多。凡卡是鞋铺小学徒,而他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况且“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就别想睡觉”,凡卡成了保姆;替老板娘收拾鱼,凡卡成了家佣……连伙计们也捉弄他,打发他去打酒,叫他去偷老板的黄瓜。⒉经常挨打。老板揪着他的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拿楦头打他的脑袋,使他昏倒,好容易才醒过来。在这当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的丰富内涵。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