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运算》教学分析编写意图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整理和复习。第一层次给出了两个供小组讨论交流的问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运算意义,并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里,教材通过两个同学讨论过程中的对话片段,对比较四则计算方法的异同点作了一些提示,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继续展开讨论。然后,教材让小精灵提醒学生注意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并通过三组填空题,帮助学生系统整理0与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紧接其后的“做一做”设计了六道各种类型的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时先想一想需要注意什么。这六道计算题,看似简单,却涵盖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主要情况。学生通过思考与计算,可以对四则计算的方法与要点作出比较系统的回顾。第二层次主要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材先让学生通过填表,对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进行整理。然后给出例1,复习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并兼带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例1下面1/6的“做一做”,则继续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算顺序和乘法的简便运算。第三个层次主要复习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解答很多实际问题,教材在这里帮助学生总结一下,在解决问题时,有哪些共性的东西。解决问题时,重点是要分析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进行列式计算,求得答案。在小学学习的解决问题,主要是用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来解答,一般不超过三步。一步计算的是简单的解决问题,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是复杂的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是一切复杂问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必须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决,也就是说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在复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之后,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整数、小数问题,还是分数问题,解答时均是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去求它们的和、差、积、商。也就是说解答简单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解答。教材首先明确通过运算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说明在小学阶段运算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接下来由小精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然后通过例2,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例2,是“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两步分数问题。教材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解答步骤和方法,只是给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例2下面的“做一做”,是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问题。配合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的需要,教材安排了练习十四,共7道题。包括有关概念、算理的运用,以及笔算、估算、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教学建议2/6(1)教学问题1时,着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含义,并相互交流。减法、除法运算的各种具体情况,不必求全。对于问题2,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必要时教师可以补充典型例子。如50±30=(5个10加、减3个10)0.5±0.3=(5个0.1加、减3个0.1)±=±(5个加、减3个)这样更容易看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区别只是整数、小数只要对齐数位就行了,而异分母分数需要通过通分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相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讨论,可分别从小数与整数、分数与整数相应运算之间的关系着手,加以举例说明。如:7×8与0.7×0.08(乘的过程相同,区别在于小数点。)56÷4与5.6÷4(除的过程相同,区别在于小数点。)↑0.56÷0.4(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4÷4,7×8,9×1)(2)整理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81页上的填空,再交流、核对答案。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找出什么情况下运算结果是原数(a+0,a-0,a×1,a÷1),什么情况下运算结果为0(a-a,a×0,0÷a)。还可以由同数相减、相除引出同数相加、相乘,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a-a=0,a÷a=1,a+a=2a,a×a=a2即同数相加得原数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