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电厂学校:孙文玥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79~~80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以及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1份,20根教具小棒,计数器,演示用的牛奶箱。学生:20根小棒和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师:同学们年纪还小,每天都要喝牛奶来补充一些营养。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也喜欢喝牛奶,当她取牛奶时,发现了数学问题,同学们愿意挑战笑笑的问题吗?生:愿意!师:请看大屏幕,老师出示两箱牛奶,左边箱9瓶,右边箱5瓶。师: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师:谁来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生:①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②左边箱比右边箱多几瓶牛奶?③右边箱比左边箱少几瓶牛奶?师:第二、三个问题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谁能马上解决呢?生:9-5=4(瓶)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动脑筋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吧。板书:一共有几瓶牛奶?二、解疑新知,合探计算方法师: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加法。师:谁愿意说一下你的想法?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用加法解决,因为我们要求一共有几瓶牛奶,就是要把左边的9瓶和右边的5瓶合起来,所以应该用加法解决。师:他说得多好呀。你这么会分析问题,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是我们这节数学课的第一个小博士,让我们夸夸他吧。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生1:9+5=14(瓶)生2:5+9=14(瓶)师:你们同意这个结果吗?生:同意。师:光用嘴说可不行,今天你得想想这个9加几的加法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9加几师:老师这里就有两箱牛奶,谁愿意帮忙移动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呢?我要请个能干的孩子到这里来边说边移。请先学生上台,边说边移动:从5瓶那箱中移动一瓶到9瓶那箱中,一眼看出是14瓶。师:你能用小棒摆出刚才的过程吗?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说边摆。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学生展示摆的过程,并解释原因。师:你展示得这么棒,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吧,聘请你为数学小博士。会听的孩子,他为什么要把5分成1和4呢?生:因为只有1才能和9凑成10,所以要把5分成1和4。师:哦,原来是这样。我们可以把9凑成十,还有没有其他的凑法呢?赶快用你的学具再摆一摆吧,摆完以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提示: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计数器。)学生操作活动。师: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验证方法。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能干的你能仔细的听,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同学汇报完后再提出来。学生用教具展示,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1)数一数的方法;(2)用计数器计算;(3)拆小数,凑大数:把5分成1和4,1+9=10,10+4=14,所以9+5=14;(4)拆大数,凑小数:把9分成5和4,5+5=10,10+4=14,所以9+5=14;(5)把9看成10,10+5=15,15-1=14,所以9+5=14。师:大家的方法棒极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的方法吧!三、质疑再探,比较算法师: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验证了9+5=14是正确的。大家还想到了好几种计算方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生:他们都先凑成了十。师:所以我们可以给这些方法取个什么名字呢?生:凑十法。师:这几种凑十法你最喜欢哪种呢?说说为什么吧?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你觉得这两种凑十的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找出差异,编出儿歌。“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师:找出差别了,现在你觉得它们两谁更好些呢?生:9最接近10,把9凑成十比较容易。师:通过我们的合作探讨,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