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编写意图(1)“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分数乘法的意义;第二,分数乘法的计算;第三,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内容的综合应用,除了认真审题,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并正确计算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策略,形成反思、评估的意识和能力。(2)教材在整理和复习的基础上,安排了3道习题,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第1题是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结合分数与整数、小数、分数相乘的三道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2题,结合具体的式题,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第3题结合北京和广州平均年日照小时的问题,复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提示教师在复习时,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学建议(1)结合具体习题,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复习时,可以结合本页的3道习题,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例如,结合第1题中的式题说一说: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怎样的?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分数乘法怎样计算?再结合第2题说一说:有哪些乘法运算定律?什么情况下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分数计算比较简便?最后,结合1/3第3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可以采用哪些策略?得到了答案就表示整个过程结束了吗?使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2)注意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数学的表达与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面。在计算分数乘法尤其是混合运算时,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说一说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宽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要让学生学会把解题的思路有理有据地表述出来,再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思考的,通过互相交流,提高思维的发散性。编写意图(1)第1题提供了两组算式。第一组,保持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分别小于1、等于1、大于1;第二组,保持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分别小于1、等于1、大于10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任何一个不为O的数(还没涉及到负数)与小于1的数相乘,积小于这个数;与1相乘,积保持不变;与大于1的数相乘,积大于这个数。了解这样的积与因数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数感以及判断分数乘法结果的合理性。(2)第4题,提供了素材有关联、数据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两个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学会认真审题,确定数量关系,再加以解决。(3)在单元末,教材呈现了“成长小档案”,让学生总结收获,发现不足,学2/3会自我评价。评价不仅限于知识方面,还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情感等全方位的总结。教学建议(1)发挥学生自主性,适时点拨。学生学习完了一个单元,基本可以独立完成所有的练习。但也有个别题目或许会存在困难,如第1题让学生比较每组题结果的大小,学生可能不明确是拿什么和什么比。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三个算式中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变化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发现积与因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再如,第3题中的19×4/9,如果学生想不出简便算法,使计算简便。可以适当提示,把它变形为(18+1)×4/9,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2)加强对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结合第4题和第5题,对本单元涉及到的数量关系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使他们在研究两个量的关系时明确单位“1”是谁和相对应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在练习第5题前,可以先安排“校园里有杨树20棵,柳树是杨树的9/10。柳树是多少棵?”的对比练习。3/3